众彩网

  • <tr id='d7Rvr8'><strong id='d7Rvr8'></strong><small id='d7Rvr8'></small><button id='d7Rvr8'></button><li id='d7Rvr8'><noscript id='d7Rvr8'><big id='d7Rvr8'></big><dt id='d7Rvr8'></dt></noscript></li></tr><ol id='d7Rvr8'><option id='d7Rvr8'><table id='d7Rvr8'><blockquote id='d7Rvr8'><tbody id='d7Rvr8'></tbody></blockquote></table></option></ol><u id='d7Rvr8'></u><kbd id='d7Rvr8'><kbd id='d7Rvr8'></kbd></kbd>

    <code id='d7Rvr8'><strong id='d7Rvr8'></strong></code>

    <fieldset id='d7Rvr8'></fieldset>
          <span id='d7Rvr8'></span>

              <ins id='d7Rvr8'></ins>
              <acronym id='d7Rvr8'><em id='d7Rvr8'></em><td id='d7Rvr8'><div id='d7Rvr8'></div></td></acronym><address id='d7Rvr8'><big id='d7Rvr8'><big id='d7Rvr8'></big><legend id='d7Rvr8'></legend></big></address>

              <i id='d7Rvr8'><div id='d7Rvr8'><ins id='d7Rvr8'></ins></div></i>
              <i id='d7Rvr8'></i>
            1. <dl id='d7Rvr8'></dl>
              1. <blockquote id='d7Rvr8'><q id='d7Rvr8'><noscript id='d7Rvr8'></noscript><dt id='d7Rvr8'></dt></q></blockquote><noframes id='d7Rvr8'><i id='d7Rvr8'></i>
                教育装备采购网
               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*60

                弗尔德(VERDER)科学仪器业务“新动向”——访弗尔德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总裁Dr.Jurgen Pankratz

               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2-11-02 09:22 围观2081次

                  弗尔德(VERDER)集团(以下简称为弗尔德),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的荷兰家族企业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专注于实验室固体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德国莱驰(Retsch)是弗尔德科学仪器业务下的唯一品牌。然而,改变就发生在2012年,弗尔德于3月及6月分别收购德国Eltra公司及英国Carbolite公司,开始向科学仪器业务领域扩张。

                  弗尔德在科学仪器业务方面有何“野心”?随着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(Verder Scientific)子品牌的增多,莱驰中国又会在其中扮演什︻么角色?未来弗尔德在科学仪器业务方面又会有哪些投资?恰弗尔德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全球总裁Dr. Jurgen Pankratz来中国参加2012年慕尼黑上海生化展之机,仪器信息网编辑(以下简称为:Instrumnet)就以上问题采∮访了Dr. Jurgen Pankratz及弗尔德莱驰中国区总经理董亮先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弗尔德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总裁Dr. Jurgen Pankratz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2011年是弗尔德莱驰中国分公√司成立五周年,为此公司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。请问您是如何评价中国分公司的过去五年?目前,弗尔德莱驰中国的情况如何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回望弗尔德莱驰中国的过去五年,我们非常兴奋,弗尔德莱驰中国在过去五年间销售额翻了五倍,年均增●长率达到30%,在弗尔德莱驰全球中仅次于美国和德国。此外,办公面积从最初∴的不足90平方米,扩展到1100平方米,人员也达到30余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2012年,弗尔德分别完成了两项收购,而两项收购(Eltra、Carbolite)都与科学仪器业务有关,请问这是否预示着科学仪器业务是集团未来关注的重点?新品牌加入后,科学仪器业务的大体情况如何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应该说,未来弗尔德主要发展两项业务——容积式泵及科学仪器设备。53年前,弗尔德始于√一家泵制造公司,而如今科学仪器业务已经发展成为与泵业务一样重要的核心业务,两项业务收入各占集团收入50%。对于弗尔德而言,科学仪器业务是兴趣也是变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目前,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全球约780名员工,旗下共有五个子公司,分别是:专注于粉碎及研磨技术的莱驰(Retsch)、专注于粒度粒形分析技术的Retsch Technology、专注于筛分技术的Endecotts、专注于元素分析技术的Eltra、专注于马弗炉技术的Carbolite。莱驰于1990年加入弗尔德,是弗尔德科学仪器业务▓的核心企业;而Retsch Technology成立于1997年,它的成立是弗尔德进入一个全新科学仪器业务领域的标志;Endecotts于2009年被弗尔德收购,从莱驰的一个竞争对手成为莱驰的姊妹公司;Eltra、Carbolite则■是弗尔德今年新收购的两家公司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弗尔德科学仪器业务一直专注于样品前处理,而2012年4月收购的 Eltra公司的专长在于元素分析,似乎与集团现实验业务的方向并不一致,请问集团在科学仪器业务方面是如何布局的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弗尔德是一家家族公司,其对投资机会的判断不是基于短期回报而是基于长期发展。目前,弗尔德希望通过投资增加其在科〗学仪器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,不仅局限于样品前处理方面,还包括分析仪器。15年前,我们推出粒度粒形分析仪Camsizer,这是我们首次涉足分析仪器领域,如今Camsizer系列的粒〓度粒形分析仪是基于ISO13322-2标准的最佳选择;而此次收购Eltra也是弗尔德在科学仪器仪器领域再次扩张。不过,对于分析仪器领域,弗尔德也并非都】感兴趣,我们重视其与莱驰现有业务的相关性。以收购Eltra为例,在煤炭行业,Eltra提供的碳硫分析仪及莱驰的粉碎研磨设备都是“标配”,煤炭样品需要经粉碎之后才能用碳硫分析仪进行分析。

                  莱驰研磨仪应用的范围很广,诸如与Eltra这样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领域还很多,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找到更多莱驰的下游商进行合作,这是未来弗尔德集团在分析仪器领域扩张的主要方向,当然样品前处理会一直是我们扩展科学仪器业务的重点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请问收购何时完成?集团又︾将进行哪些整合工作?另,据了解两家公司在中国均有代理商进行运营,请问针对中国市场又会有哪些整合计划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对ELtra的收购已于今年3月完成,对Carbolite的收购于今年6月完成;如果要说整合完成,我想至少需要3年时间。

                  就整合而言,弗尔德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,如果整合能带来效益提升,我们便会进行整合,例如在数据々库、技术、市场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共享。2011年12月,弗尔德位于德国Haan的生产基地扩建,面积达到近30000平方米,在收购Eltra之后,明年1月Eltra就会迁入该新生产基地。不过无论如何整合,有一点是肯定的,弗尔德会保留收购公司█的品牌,保留他们的身份。

                  目前,Eltra和Carbolite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客户基础,我们的期望值是在3-5年内将Eltra和Carbolite两个品牌在中国打造得更知名、更成功,我们希望我们的销售团队、代理商渠道都能有这样的野心。莱驰中国在过去几年的成功,让我们有信心在Eltra和Carbolite上复制莱驰中国的成功!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全新理念的纳米研磨仪Emax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2012年,莱驰推出全新ㄨ理念的研磨仪Emax,此次慕尼黑展览上她将在中国首次亮相,请介绍一下Emax的创新之处?预计何时可在中国上市销售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如今很多研究人员希望能将颗粒快速地粉碎到纳米级尺寸,球磨技术被证明是是能达到这一效果最←好的机械方法。比如莱驰行星球磨仪PM系列,通过不断的提升摩擦作用将颗粒粉碎,亦或者像混合球磨仪MM系列,通过撞击方式将颗粒快速粉碎。如今,Emax将两种方式结合,使得这款独创的超能纳米研磨仪既可以提供很大的摩擦力,又可以提供很大撞击力,并以2000转/分的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将样品研磨至纳米级。

                  类似Emax的产品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,莱驰将→是第一家提供这种产品的厂家,与其他如气流磨和粉磨相比,我们希望其在交叉污染及回收率方面有改善。

                  Emax是根据用户的意愿而研发的,而并非原有产品的升级,对于莱驰而言是一种全新尝试。目前,Emax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,预计明年年底,Emax将在中国与欧洲同步上市销售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近几年,用户对研磨设备的需求又有哪些新变化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第一个变化就是固体样品前处理设备应用得越来越广泛,特别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有了长足进展;第二个变化就是用户希望样品被研磨得越来越小;第三个变化就是客户专业程度更高,他们更相信眼见为实,因此技术支持变得更为重要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曾经,在2008年的采访中,董亮先生曾表示,“在中国,不舍得在样品前处理设备方面投入是观念问题”、“用户不会主动出击购买样品前处理设备”,请问如今情况如何?

                  董亮:2006年,莱驰在中国成立公司时,固体样品前处理的应用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,此时微波消解技术刚刚◥被人们所认识,而莱驰的提供的设备是消解前的样品处理,并且仪器价格比较昂贵,用户需要时间去接受。近几年,莱驰中国每年举办20多场讲座,大力推广一种概念“样品前处理设备应该得到同分析仪器同样的重视”。如今,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,用户对样品前处理设备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,我们每年有20%左右的客户在重复购买,特别是商检系统及地质系统客户。当然,在中国还有很多具有潜力的市场未充分开发,如高校,相对于高校的体量而言,高校采购量还较小,这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无论对于全球还是中国,2012年经济情况都不太好ㄨ。请问弗尔德莱驰全球业务和中国业务是否也受到影响?哪些行业影响较大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对于莱驰来说,一方面是一些行业(如钢铁行业)、一些地区受到影响,业务量在下滑;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客户对固体样品前处理的重视程※度在提高,投入增多,以及莱驰在市场及新产品方面的投入,带动了业务在全球的扩展◥、新应用的发展,提高了业绩,这两方面的影响相互抵消,预计弗尔德莱驰全球今年可以实现10%的增长,而中国地区,由于政府机构客户群比例较大,表现应该更好。

                  Instrument:最后,请介绍一下弗尔德莱驰近期在中国有何新的发⊙展计划?

                  Dr. Jurgen Pankratz:今年我们将新建莱驰广州办事处,而明年莱驰中国位于上海的总部将迁入新址,新址面积将扩大一倍,而应用科学仪器和服务的空间也将会有很大提升,届时莱驰全球产品最齐全的DEMO科学仪器也将诞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采访合影

                来源:仪器信息网 我要投稿
                普教会专题840*100

                相关阅读

                • 弗尔德莱驰(上海)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总部迁址通知
                  仪器信息网01-23
                  尊敬的客户:您好!感谢您长久以来对弗尔德莱驰(上海)贸易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厚爱。我公司上海总部近年来由于业务不断拓展,于2013年1月1日办公地址迁至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毕升路299弄富海商务...

            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:

                ① 凡本网注明"来源:教育装备采购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教育装备采购网"。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              ② 本网凡注明"来源:XXX(非本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             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                2022云展会300*245